最新动态

张顺忠:壁画绘出嵊州美

发布日期:2020-07-3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字号:[ ]
分享:


人物简介:张顺忠,1956年出生于崇仁镇,高级工艺美术师。自幼习画,在泥塑、绘画、雕塑等方面均有所成。作品《为了明天的战斗》《话当年》《怀素书蕉》《海南风情》等作品先后在全国、省市美展上展出。泥塑作品《水浒108将》获全国一等奖。

创新墙上“连环画”

穿行在崇仁古镇,除了具有明清特征的老台门、古水井、老街古巷等回味无穷,最近新添的带有古镇特色的壁画、墙画也令人驻足。这些壁画内容既有油菜花田、农家小院等田园风情,更将桂花井的传说、蟹眼井的逸闻等当地民间故事,崇仁紫砂、泥塑等民间工艺以国画的形式搬至墙上,令人耳目一新。

这些壁画,是崇仁籍画家张顺忠在今年五月份刚刚绘制好的。除了两幅面积为40平方的壁画外,为了不对古建筑外墙造成破坏,他还特意将部分画作加设防水措施,悬挂于古镇外墙,既达成效果,又保留了古镇、古村落的整体美感。

除了崇仁,在嵊州的很多乡镇、村落,都可以看到张顺忠的壁画作品。在越剧诞生地东王村,有他创作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舞台剧壁画,在马塘村,他绘制了“落地唱书”壁画,在金庭,他将几十年前当地村民救护美国飞行员的故事搬至墙上……

壁画又称为墙壁上的艺术,即直接在墙面上作画的艺术形式。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唐代形成壁画艺术高峰,宋代以后,壁画逐渐衰落。如今,在新农村建设中,壁画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张顺忠的壁画亦成为美丽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田头歌唱》

张顺忠还创新了墙上“连环画”。即以壁画的形式,连环画的创作方式,用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既通俗易懂,又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他在“目连戏”传承地、浙江省文化示范村前良村绘制了反映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良农民协会团结广大农友,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妇女解放,成立妇救会的革命斗争连环壁画;在开元创作嵊新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及革命斗争的大型壁画连环画;在金兰村绘制《金兰桥的传说》连环画等,广获好评。

张顺忠走岀画室,以墙为纸,运用中国绘画传统线描,用创新艺术反映现实生活,为新农村建设挥毫泼墨。这些凸显出浓郁地域文化和红色革命风暴题材及各地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被搬上墙头,承载着当地群众对文化和情感的依恋,也传承了乡土文化、弘扬了文明乡风。

他的壁画,运用线的轻重、浓淡、粗细、虚实笔法,追求清雅明快、寓情于景、雅俗共赏的画风,体现格调美和视觉美融为一体,作品用笔流畅,人物刻画自然、生动。作品主题突出,朴实传神,技艺精到,寓意深刻,这般随时可“翻阅”开放式的室外连环画,既满足了乡众的审美以及文化需求,同时也传递了作者的绘画创新艺术能力。

一握画笔敬生活

仅看画作,很难与张顺忠本人划上等号。

他的作品,讲究笔墨神韵,意境洒脱,意蕴深远,体现了功底与灵感的自然流露。

他的人,粗眉大眼,粗枝大叶。谈笑间可以窥见性格中豪爽、磊落的一面。

《枰上沧桑可悟禅》

虽已年过花甲,无论谈吐还是创作,都还秉持有一种年轻人的激情。

但回首过往岁月,那些穿插着成长、历练的时光,总是如昨日般清晰,不曾模糊。

他称自己“自幼喜习画”,闲时涂抹几笔,成为最充实的记忆。1974年,17岁的他参加绍兴地区首届美训班,受教于李震坚老师,亦是他系统接受美术培训的第一次,记忆深刻。课后,别人都放学了,他还是留在画室里,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自己的水平,学习、写生、创作,从不觉得时间的流逝。也成为老师印象深刻的学生。

1979年10月,张顺忠进入当时的嵊县泥塑厂,开始了工艺美术之路。也正是这个工厂,成为日后众多嵊州工艺美术大师的“摇篮”。幸运的他,得到了画家吴山明的直接指导,绘画技艺进步迅速。在泥塑厂,他一边工作,一边和同事们交流、切磋技艺,并且尝试参加各类美展。1984年,他的作品《买新书》在绍兴市新中国成立35周年美展上首次获奖。

1985年,张顺忠到浙江省工艺美术学校进修,为期一年,因成绩优异,被评为优秀学员,其结业作品获三等奖。之后,他开始在艺术道路上崭露头角,1987年在绍兴市首届青年艺术节中获绘画二等奖,1991年参加绍兴市建党70周年美展,作品《南极情》被选送参加省美展。

《挠痒痒》

随着嵊县泥塑厂的逐渐衰落,1993年起,张顺忠离开嵊州,辗转广东、海南等地,在外资企业从事国外圣诞礼品的开发设计及绘图和雕塑的指导工作,设计的产品远销欧美及世界各国。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时间则是最好的见证。工作之余,他把更多的业余时间投入创作,技艺日臻成熟。加上生活的历练带给他的沉淀,他的作品逐渐确立了自己的风格,并向“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方向靠拢。

笔墨酣畅画故乡

艺术的本源总是来自于内心,来自于最初生活的地方。从故乡出发,又走到他乡,张顺忠内心最惦念的是故乡的山水。

春花夏月,亭台竹木,故人容貌,在四季中更迭变幻,再一笔一画被勾勒成剡中风光,故土风情。

《古镇遗韵》

对一个画者来说,行过再长的路,见过再多的风景,心中最美的角落,安放的依然是故乡。

在外多年,张顺忠一直惦念着家乡的风景和文化,希望绘出心中最美的嵊州。随着年岁渐长,他于几年前回到嵊州后,画笔之下,最多的就是与嵊州有关的题材。

他创作连环画《马寅初的故事》。马寅初是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更是嵊州人的骄傲。《马寅初的故事》连环画共54个画幅,从构思到创作完成,他花费了半年时间,仅绘图,就用了两三个月,展现了1939年以来马老的多个故事与画面。

抗日战争期间,我市长乐镇一带的群众在村巷间用绳子背对背勒住敌人脖子,开展杀敌斗争。这种杀敌方式叫“背猪箩”。张顺忠以此为素材,创作画作《背猪箩》,再现了嵊州人民与日寇斗争的场面。

他是崇仁人,崇仁古镇成为他创作不竭的源泉,后门塘、老台门、玉山公祠……举目所见,皆可入画。而他的书画工作室也将于近期入驻崇仁古镇老台门。

古人常用“废画三千”来形容画家的勤奋,用在张顺忠身上正合适。他的居室内,无论是家具还是其他物品,能少则少,余出最大的空间用以作画,画室内则废纸如丘。他坚持每天创作,从不间断,纵使盛夏时节,小小的画室内闷热难挡,他就早点起来挥毫泼墨。有时候,他夜以继日地画,废寝忘食地画,早已没有了时间和空间之分。

画得多了,他有了自己的感悟。所谓功夫在诗外,画者,不分地域,不分画种,重点在于气韵的生动与画家强大的主观性,本质不在画,而在画内画外所能够呈现出的画者情怀与思想。正因如此,他逐步要求自己作画要“绝去浮嚣,不事铺张”。

他破除以往的构图概念,摒弃常用的笔墨手段,将山石的皴法、油画的色泽、木刻的刀痕融入画笔,最大可能解放“笔墨”,墨迹酣畅,画出了他内心最想画的风景。

他的努力,也赢得了更多人的认可。作品《为了明天的战斗》《话当年》《怀素书樵》《海南风情》等先后在全国、省市美展上展出并获奖,国画作品《送别》《飞渡泸定桥》被遵义市美术馆收藏。多幅插图在《中国的狮子艺术》和《中国的佛像艺术》等书刊发表。

几年前,他与徐华铛一起编绘《三国演义人物》,这既是对自己从小就喜欢的小说人物的致敬,也是对自己艺术提升的一个最好实践。为再现《三国演义》人物的英姿雄影,他从中挑选出120名有代表性的人物,对每个人物的造型及服饰、兵器、道具等,反复进行设计,尽量突出人物一生中最典型的事件、最本质的精神气质来刻画。他以线条和白描作为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和形式语言,使人物创作简洁、明快,而又富有特色。如蜀汉人物采用了线条粗细一致的白描方式,追求生动流畅的效果;魏晋人物采用了毛笔勾勒,关键部位用墨色相填,追求形象典雅鲜明的效果等。

他说,艺术的升华,需要时间的积累。这个时间,对他来说,就是一辈子。

信息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