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最绍兴”的传统地名调查

发布日期:2020-07-2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绍兴文明网 字号:[ ]
分享:


地名,是一个地方的符号,是一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

在今年的高考试题中,出现两题与地名有关的考点。全国卷Ⅱ文综卷的第一组题中,出现了“地名的地理属性”这一知识考点。

无独有偶,全国新高考Ⅱ卷(海南)语文卷的作文素材,一样是以“地名的文化属性”作为切入口,写一篇主持词。

地名的地理特征属性被空前关注,看似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地名对于地方文化而言,意义深远。

绍兴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城市化推进的当下,不少传统地名面临消失的危险,移用、沿用老地名,保护方言地名、有村庄含义的专名,使人们看得见当下,也留得住乡愁。

在绍兴,传统地名现状又如何呢?

三次调查,结果遗憾

陈桥驿先生在《绍兴历史地理》一书中曾这样写道:“绍兴地区历史时期形成的聚落,按其地域类型有山地聚落、山麓冲积扇聚落、孤丘聚落、沿湖聚落、沿海聚落、平原聚落六大类。每一种地域类型的聚落,不仅有其特殊的自然环境,而且也有其特殊的聚落职能。”陈桥驿先生特别统计了清末官方登记的山阴、会稽两县的聚落名,指出:“(绍兴)平原聚落的分布与河湖有密切关系”,“这些聚落,常常以河、湖、港、渎、泾、桥、渡、汇、溇、荡、葑、埠等为名”,“山阴县共668处聚落中,以上述河、湖、港、渎等为名的达230处,在会稽县的685处聚落中,更多达263处”。陈桥驿先生最早提出了系统研究绍兴地区聚落命名的地理性特征这一命题,可谓高瞻远瞩。

地名是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类型,而且还能反映出当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绍兴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聚落起源较早,许多地名延续历史久远且留存较好,因此对这一地区的地名开展地理性调查必定能得出一些符合早期聚落分布的规律性东西,为当代新兴小区的取名提供参考。

2012年、2014年及2019年11月,笔者在学生中开展过3次名为“绍兴地名的地理性特征”课堂抽样调查活动,期待以学生居住地地名入手从数理统计的角度来验证地理原理,也希望能为城市化背景下的新建小区取名提供理论参考。

调查的区域以柯桥区行政区划为样本,按地形地貌不同划分为两类。

第一类:南部丘陵山地区。指以丘陵、山地为主,间有溪谷、盆地、平原分布的地域。主要包括:王坛、平水、稽东、兰亭、福全、漓渚、湖塘、夏履、杨汛桥、柯岩10镇(街道)。

第二类:北部平原湖泽区。指以平原、河湖为主,间有零星孤丘分布的地域。主要包括:柯桥、华舍、钱清、安昌、齐贤、马鞍(滨海)6街道。

在与学生面谈了解村落周边地形地貌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基础上,将地名按地理特征分为三类:

第一类,具“山”性。多带“山”旁,如:坞、山、峰、岭、岙、峥、岸、岗等,其他尚有坎、坑、郭、峰、里、地、坪、口、坛等。

第二类,具“水”性。多带“氵”旁,如:河、湖、港、渎、溪、湾、滩、泽、源、渔、洋、溇、渡、渚、洲、浦、水等,其他尚有葑、畈、埭、堰、桥、墩、埠、塘、岸、川、盆(湖盆)、甸(原野)等。

第三类,既具“山”又具“水”。如:塘:堤岸,堤坝。分溪塘(山塘)、河塘和海塘。墩:平地有堆。挖塘取土,垒土为墩,分山墩和水墩。阴、阳:山之南水之北谓阳,山之北水之南谓阴。

3次调查的结果反映出绍兴聚落地名的地理性特征正在消减。2019年11月的这次课堂调查对象共计135人,其中,居住地地名具有明显地理性的39人,占29%,无地理性的96人,占71%,这完全与绍兴地区地形地貌的分布现状不相符合。而在2012年、2014年的同类调查中,绍兴地名具有明显地理性的占比分别是72%、58%。单从数据看,绍兴地名的地理性特征在8年间可谓断崖式消减。

地名地理性遭到一定破坏

3次调查,在汇总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地名的地理性特征具体分析,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南部地名如王坛、平水、稽东、兰亭等,它的地名的地理性特征较北部明显,显然南部10镇(街道)区域内地形复杂多样、山水兼具,受地形影响更为明显。而北部6街道工业发达,经济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高,新建小区多,地名的地理性取名原则遭到的破坏更大。

南部“具山性”并不突出,反而“具水性”比重较大。这与我们观念中南部10镇(街道)山地丘陵多、聚落地名应“具山性”比重大的调查前预测目标偏离。南部10镇(街道)“具有明显地理性”中“具山性”的占30%,“具水性”的占比高达70%,说明绍兴南部丘陵山地区域河流发育好、山谷众多,村落大多沿溪谷分布。

北部明显呈现“具水性”,完全吻合北部平原河湖众多的地貌特征。另有既“具山”又“具水”2处,一处名“墩”,指的是一块临水的高地。另一处较为特殊,具体地名是:马鞍街道大鱼山村汤湾,这明显是“并村”的结果。大鱼山由汤湾、通济、南塘头、丁家堰4村合并而来,因附近有一座小山名为“大鱼山(透透鱼山)”,故以山名作为村落的新名,汤湾是其下属自然村名。从保存地名地理性文化内涵的角度看,这样的新村落取名之道是应该大加赞赏的。

2012年、2014年开展的调查表明,绍兴柯桥地区地名的地理性特征下降明显。原因是近年来柯桥北部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化进程快,新兴小区增多所致。许多新建小区取名如天赐良缘、翡翠公馆、阳明华都等,更多小区取名为某花园、某新村等,完全丧失了地名取名的地理性特征,传统地名的文化属性得不到很好继承。

在城市化进程加剧、新建小区不断增多的今天,新建小区地名的地理性特征有可能会逐渐消失,这并不是一件危言耸听的事。

调查中还出现了“疑似无地理性”这一特殊概念。诸如瓜渚绿洲、大坂风情、香水湾、鉴湖景园等小区名,这些名称中保留了附近的一些地理事物名,对方便后人记取这一区域的原有地理面貌,应该说还是想法子、动脑筋的,没有完全抹去其地理特性。但其后缀词性带有十足的“洋味”,终究不能将其归入“具有明显地理性”一类,并且“瓜渚”“鉴湖”此类地名太过于泛指,并非确指,所以,笔者以“疑似无地理性”将其归类。

葑、埭、渎,“最绍兴”的地名

在查阅地名志书及相关资料过程中,笔者找到了一些颇具地理性特征的传统地名后缀词,可谓“最绍兴”。

“葑”在绍兴地区现存聚落有:严家葑、孟家葑、邹家葑、骆家葑、劳家葑、王家葑等。前两处在富盛、上蒋一带,后4处集中在越城区南部。“葑”的本意是一种菜,古书上指蔓菁、芜菁,另有“葑泥”“葑田”等词,意指长满菰根(茭白根)的水田。陈桥驿先生用图示的方式解读了“葑”字后缀地名的地理成因,似为三面临水的半岛。我的理解是:应与古鉴湖的潴成和淤积不无关系。从上述6个聚落今天的地理位置看,均位于历史上古鉴湖湖中心区域,估计都是形成于古代鉴湖围垦后湖水位下降、湖区淤积的过程中。

“埭”在绍兴地区现存聚落有:丁家埭、谢家埭、夏家埭、郦家埭、诸家埭、薛家埭、田家埭、韩家埭、单家埭、陶家埭、陆家埭、许家埭、姚家埭等。前3处在富盛、陶堰位置靠北的丘陵平原过渡带,后几处大多集中在曹娥江古海塘下的马山、孙端一带。“埭”的本意是土坝,可见,绍兴地区现存“埭”名聚落的历史成因与水利工程及其遗存不无关系。事实上,富盛、陶堰北部的丘陵平原过渡带是古鉴湖南塘所在,这里的“埭”名聚落估计就是古鉴湖南塘遗迹或后世的附属水利设施残存。而马山、孙端一带的“埭”名聚落的形成,估计与海塘修筑相关,筑坝是为了归流,堵断先前大小河流的河水四溢,形成平原水网的合并归流。当然,这一结论有待进一步的科学论证。

“渎”在绍兴地区现存聚落有:温渎、亭渎、双渎、石渎、仁渎、檀渎、夹渎、官渎、洋渎、薛渎、袍渎等,最后两个是区域泛指,现已不再是确指村落。“渎”的本意是指水沟,小渠,亦泛指河川。笔者发现:若将绍兴地区的这11处“渎”名聚落在地图上连成一线,它们大多位于同一纬度线上,上下偏移度不大,具体位置在古鉴湖北堤以北的早期河泽区。从字义上看,“渎”名聚落的成因与古代水路交通职能不无关系。以“官渎”为例,《越绝书》载:“官渎者,勾践工官也”,意指是越国的一处手工业管理机构,附近应该布局有手工工场。试想,春秋时代的越国北部河泽区的陆路交通极为不便,南北向的自然河渎势必成为这些零星陆地沟通国都的最佳运输载体。河渎名继而演变为聚落地名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另外,今绍兴地区尚有溇、泾、桥、渡、汇、浦、渚、岙、坞等众多突显自然地理属性的传统地名,这里不再一一解读,读者可参阅陈桥驿先生绘制的一幅图示,领悟这些传统地名背后的原始地理密码。

慎重更换传统地名

在新建小区地名普遍洋化趋势的现状下,笔者发现了几处值得记录的折衷案例。

一类出现在二三十年前的第一波拆迁潮中,多为就地集中安置小区。在原双梅乡地域内,原有的双梅、红升、后梅、梅巷、中梅等村落名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存,我们可以在今天柯桥城区瓜渚湖周边这些村落的原址上找到双梅小区、红升景园、后梅小区、梅巷小区、梅园小区、梅福小区等诸多带有旧村落名的新建小区。在原梅山乡地域内,原有的肖港、界树、段家汇、曲屯、后墅、横湖等村落名,也同样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今天我们可以在这个区域的原有村落范围内找到肖港坊、界树坊、界墅坊、段家汇、曲屯、后墅坊、横湖坊等新建小区。值得注意的是:“坊”的本意是里巷,古代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据陈桥驿先生统计,绍兴古城在北宋共有“五厢三十二坊”,到了南宋,扩大为“五厢九十六坊”,那么,今天绍兴城市新建成区内“坊”字后缀地名的再现真可谓是“古名今用”“古名活用”。而“段家汇”“曲屯”这两个原有地名采用了全名沿袭留用的做法,更应该大加称道。

另一类做法是:新建小区名包含原有地理特征,再配以传统地名移为街衢名,这也是当下足可称道的一条中间道路。如在原华舍人利村(待驾桥)地域,现有人利华府+人利路组合,在柯岩梅墅村附近,现有梅墅水庄+梅泽路、彪佳路组合(祁彪佳是明末历史文化名人,曾生活在该村)。而像“中泽嘉园”“独山嘉园”这类新建小区名,取“家园”的谐音,前缀“中泽”“独山”这两个颇具地理性特征的古地名,将之进行了较好的传承留用,应该说,同样具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味道。

地名的地理性特征继承,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地名学上的意义,可看成是传统与洋化之争的泛化表现。众所周知,传统的未必就落后,洋化的也未必就现代。在取舍之间,考验的是命名者的智慧。

信息来源:绍兴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