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三山万户谱新曲

——写在第二个古城保护日到来之际

发布日期:2020-07-1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字号:[ ]
分享:


古城夜韵。 图片由市名城办提供

今天是绍兴第二个古城保护日。

为一座城市专门设立这样一个日子,是去年1月1日起实施的《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作出的规定。

绍兴大厦拆除,蔡元培纪念馆改扩建,新华书店迁址,一批文化项目导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条例》实施近19个月来,绍兴人为之自豪的这座2500多年城址未变的江南古城,正发生着令人瞩目的变化。千年古城日益焕发生机活力和时尚特色,在浙江建设“重要窗口”中展现了独具特色、魅力、品位的靓丽风景。

突破桎梏

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拥有不可替代性的文化能级。市委书记马卫光说,古城是绍兴千年历史文化的精华所在,加强古城保护利用是打造现代城市体系、重塑城市文化体系的重大任务。

1982年,绍兴成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那时起,古城开启了系统性保护利用征程。

探索,在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功能的巨大需求和坚守底线保护古城的矛盾冲突中艰难前行。

1986年,历史街区的概念被完整提出。1998年底,绍兴启动第一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保护规划突出“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实行“点、线、面”一体、循序渐进的古城分层级保护理念,开启了古城保护的“绍兴模式”。

2001年12月,省政府同时批复了绍兴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街区保护进一步升级。最早划定的一批历史街区,也是古城最为典型的历史街区。从历史的眼光看,其当时“能保则保”的保护定位和方向十分清晰,尽可能把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都保存了下来,传承古城特色,并成为“全国首创”。

新世纪初,绍兴拉开了大城市规划建设的序幕。城市向北,打开了发展空间,也为古城保护利用减轻了压力。

“这20年来,绍兴古城几乎被原封不动地保护了起来。”绍兴市古城保护专家咨询委顾问徐明光说。

不容忽视的是,绍兴古城被深度保护的同时,城市的生机和活力似乎也受到了“封存”。

同样是千年城址未变,苏州古城保护利用的成功做法,嘉兴乌镇的崭新探索,以及受到世界关注的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的保护利用模式,不断刺激着绍兴人的神经。

如何从传统文化的内部获得遗产保护的动力,从而建立起文化保护的长效机制?如何让绍兴成为一座有历史厚度的、可阅读的城市?如何让历史街区搭上现代生活的快车,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地方?这样的矛盾和追问无处不在。

当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当民族文化自信更加凸显、国内外目光高度聚焦,绍兴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如何更加体现包容、开放、创新的精神,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古城保护利用再次被推到了发展的前台。

新使命、新挑战。保护不是保存,活化利用才是符合时代逻辑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古城保护利用需要新思维、新路径。   

以立法促使古城保护难中破题,迅速成为共识。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主任丁生产常说:不能把宝贝当成包袱,不能把古城当成“枯城”,不能把水城变成“闷城”。应当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使古城获得保护与利用的内生动力。   2018年初,《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相关立法程序正式启动。2019年1月1日,《条例》正式施行,共七章四十八条,针对绍兴古城特点特色、保护利用现实需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古城整体、物态、活化保护利用思路,布局结构、设计制度、安排条文。

绍兴古城保护利用开启新的篇章。

绍兴大厦拆除,蕺山显山露水。海港大酒店拆除,塔山绽露芳容。王朝大酒店和新华书店拆除,书圣故里打开了富有仪式感的南大门。王阳明故居建设,遵循古城保护内在机理,顺应保护利用大势,通过规划先行和保护利用推进。《条例》实施一年多时间,古城9.0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频频亮相大动作,引起广泛关注,受到各界肯定。

丁生产说:“《条例》的实施新在‘利用’,为古城引入大项目、调整功能布局提供了依据,具有里程碑意义。”

徐明光回忆,他早年曾提出通过逐幢降层让城内整体风貌跟古城定位协调起来。但以前也就这么一说,因为真要做起来是很难的。但现在,真这么在做了。

创新机制

一部法规、一个部门、一项基金、一张清单。绍兴古城保护利用的“四个一”工程,是古城保护利用活力得以释放的关键和保证,也让古城保护迈入常态化、专业化、制度化轨道。

如果说立法打通了古城保护利用的“梗阻”,确保了保护利用的规划先行,那么执行机构的新设、资金的保证则充分体现了机制的创新。

去年初,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成立,下设的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履行古城保护利用重大政策措施研究、规划编制协调、监督资金使用等职能。

在古城保护历史上,通过成立一个部门来统筹所有部门,打通体制壁垒,推进保护工作,前所未有。它相当于“神经中枢”,在理顺新体制的同时,穿针引线引导各部门稳步推进古城项目建设和专项规划编制,确保古城保护利用工作科学有效运行。

名城办主任徐觉民对眼下的变革之势感触最深:去年至今,66个清单项目先后推进,包括蕺山、府山、塔山周边,鲁迅故里、书圣故里、阳明故里片区,台门里弄等市民高关注度区块的提档更新,老市政府办公大楼等国有性质房产的腾空盘活等等。

“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么多项目齐头并进,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徐觉民说。

每年从市区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古城保护专项基金,以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入驻古城,更是古城保护利用的创新性举措。不但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更打破了古城过去“越城区所在”的思维定势,将其放到了“三区融合,共同所有”的位置上考量。“古城是属于大家的,每个人都要对其保护利用承担责任。”

组建古城保护利用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古城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方向性、专业性的意见建议,则是古城保护利用的又一创举。咨询委成立以来,着眼古城保护的当前和长远规划,就《绍兴水城的形成发展和恢复重建的研究》《全市首位度中心城区中合理利用好绍兴古城的研究》等10个课题展开调研。这一做法相当于政府购买服务,让专业团队参与古城保护利用,为文商旅一体化发展提供充足文化依据。

有统有分、条块清晰、责任到人的运作体制活力,激活了一池春水,市文旅集团副总胡坚锋对此感同身受。

记者找到胡坚锋时,他正在与团队探讨书圣故里南入口方案,一个带有民居风格的矮墙设计方案让他赞叹不已:有江南的韵味,也更契合书圣时代的文化标识。

拆除新华书店和王朝大酒店,相当于让整个书圣故里一览无余地“露”出来了,一处园林式矮墙设计的入口连接,增加了进入的仪式感。

“拆除这两座绍兴的标识性建筑,不只是简单的减法,其实更体现了古城的大IP意识,让故里与古城融为一体。”胡坚锋说,市文旅集团主抓阳明故里、书圣故里等多个项目,从过去的景区吆喝者成为项目平台的打造者。抓手变了,职能变了,干劲和思路也逼出来了。

除了深练内功,制度的创新还体现在目光向外,对标先进,补齐短板。为加强绍兴古城历史建筑、传统民居保护利用工作,根据上位法精神起草《绍兴古城历史建筑、传统民居保护利用办法》……胡坚锋说,文旅集团在承担历史街区老小区改造工作时,除了考虑到古城风貌的协调性,更要考虑百姓的宜居宜行。只有当居住在其中的百姓感受到幸福和温暖,传统民居的保护利用才有了灵魂。

“古城之变,要突出规划引领,把历史与现代有机融合起来,以变化谋发展,让灵魂跟上脚步,在推陈出新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着力构建不可替代、难以模仿的竞争新优势。”市委副书记、市长盛阅春在多次会议及调研中强调。

双城协奏

千年古城绍兴,正在新时代寻求突围。“两业经”“双城计”“活力城”战略决策的提出与实施,为古城的全域活化提供了更具广阔视野的顶层设计。

全市域协同发展、三区融合发展、新城古城联动发展,合着长三角一体化、大湾区建设的节拍,绍兴唱响了左右逢源的“双城计”,其本质是为古城的功能疏解和新城的要素承接。

古城太“累”了。数千年的要素集聚,让9.09平方公里的老城区不堪重负。

另一方面,在大湾区时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正成为绍兴以大城市之姿走向世界的最重要资本。

保老城,建新城,绍兴在主城区唱响“双城计”,或将成为古城保护史上的经典案例。

眼下的镜湖新区,绍兴大城市核心区的英姿初现。行政中心迁入,企业总部、越商总部、银行总部崛起,医院、学校、图书馆、体育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各种科教文卫设施也在这里加速集聚和布局。同时,国际马拉松比赛、女排世俱杯等多项国际顶尖体育赛事也相继落户。通过媒体直播,绍兴的现代时尚大气之美,正在从镜湖走向世界各地。

如果说镜湖是现代时尚的典范,古城的魅力则在于文商旅融合的活力迸发。把古城“让”出来,让古城“活”起来。随着工业、仓储、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疏解,文化、旅游、创意、商业等功能将成为新的填充者。

绍兴文理学院商学院教授李生校表示:“将非古城功能迁移出去之后,要给予历史建筑更多的施力空间,在保护古城整体风貌前提下,尽可能利用好古城历史建筑资源,用于繁荣古城商贸旅游业。”

古城变热闹了,这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

兴虹文创园区的前身是绍兴弹力丝厂。每当夜幕降临,遍布着餐馆、培训机构、书店、酒吧、咖啡吧、健身房的园区人头攒动,俨然已成为区域休闲中心。如果说文创园区是退二进三的产物,古城对包括老市政府大楼在内的多处办公用房的盘活利用,则催生了绍兴“名人馆”“清白泉”廉政教育馆、国家气象博物馆、北纬30°地理馆等一批新型文化项目。

古城范围内尚存的100多个老台门,也将通过“微更新”模式,在原来建筑体基础上进行修缮或改造,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台门居民生活品质,从而更好地发展古城文化文创产业,促进古城文化旅游业发展。

家住塔山街道青藤社区开元弄的王玲娟每天都会去青藤书屋周边综合保护项目房屋征收集中办公点附近灵市面。“你看,少年宫这片都拆啦,以后这里是师爷馆。机床厂也要变成徐渭艺术馆了。以后整个区域都属于青藤书屋景区。”在弄堂里生活了五十多年的她,感知到老家附近要发生大变化了。

说起青藤书屋,很多慕名而来的人都感叹其“小”。在名人故居体量无法改变的前提下,通过周边地区的拓展建设延伸其内涵,是古城人文资源再挖掘、再利用的一个缩影。同时,青藤书屋也不局限于文旅资源,未来这里还将是现代时尚生活社区“风越里”,与塔山和银泰连成一片,成为绍兴文商旅融合的标杆项目和古城文化休闲地标。

鲁迅故里的提升工作也已进入规划阶段。“太可惜了,这么好的鲁迅故里,只有半条街,没有进深,不能深度参与项目,几分钟就走完了。”一位长期关注古城保护的专家一直为鲁迅故里的“浅度游”遗憾不已,只有把核心区做精,让每一个地方都能拐弯,有戏听、有咖啡喝、有旅店住,才能变“浅度游”为“深度游”。

除此之外,名人故居拓展提升、越子城(绍兴饭店扩建提升工程)、书圣故里整体开发建设等项目也正在同步推进。未来的古城,将按照“一城三故里”的新格局,对标世界文化遗产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古城项目群”建设,一点点编织出新的风韵,让更多的游客“留下来”。

在古城内生活了30余年、对绍兴有着别样情怀的徐明光认为,古城的保护利用在于让古城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让人们慢下来、静下来、住下来。保护利用的目标不是封闭,而是打开。城门大开,引四海来客。绍兴在全域活化的同时实现文化体系的重塑,力争让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通过植入产业基因、市场元素,强身健体,真正实现古城片区的更新与复兴。

今年1月,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一批浙江文化标识”,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在长三角,人民对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将日益增长。对绍兴来说,在打造长三角最具标识度城市的赛道上,已经占得先机。

一直以来,古城有历史的积淀,有时代的演进成果,承载着几代百姓的心血和期盼。如今,古城保护利用进入了一个自上而下的“亢奋期”,徐觉民感叹:“如此大刀阔斧的动作,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大手笔。这种理念上的全面突破,源于《条例》的实施落地。”


信息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