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嵊州木鱼 敲响亚洲

发布日期:2020-06-3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绍兴文明网 字号:[ ]
分享:


木鱼,是寺庙里常见的一种法器。“一屑一木皆有佛性,一声一响皆是梵音。”据记载,木鱼出自唐代,源于道教,原是道教召集教众、讲经设醮所用法器,后逐渐被佛教借鉴引用,在读诵经文时叩击之。木鱼之名称由来,盖取“鱼日夜不合目”,故刻木象鱼,击之,用以诫昼夜思道。

在中国,木鱼产地有浙江、福建、台湾等地。嵊州,经过40年的发展,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木鱼生产基地,目前市场上的木鱼有八成来自嵊州。

嵊州木鱼制作技艺是省级非物质遗产项目,这项“非遗”是如何走上产业化之路的?

嵊州木鱼走向市场第一人

今年59岁的钱利平,沉浸木鱼行业已整整40年,他见证了嵊州木鱼产业发展壮大直至成为亚洲最大的木鱼生产基地。

19岁那年,钱利平进入当时的嵊县工艺美术厂,这是嵊州民间工艺的一个摇篮,培养了大量的工艺人才。之前,他跟大哥学了两年的雕花。因家里兄妹较多,生活拮据,钱利平和哥哥姐姐们有的学木匠、有的学漆匠、有的学裁缝,一技傍身,相当于有了一只饭碗。因为有雕花手艺,钱利平被分配至木雕车间工作,做的就是木鱼,教授木鱼制作技艺的是一个叫周喜老的老艺人。钱利平回忆,当时学习做木鱼的只有3个人。以旅游产品为主,大小不过几厘米,主要供应杭州灵隐寺。

“当时旅游市场产品贫乏,这些小木鱼非常受欢迎,很多嵊州人到杭州旅游,几乎人手一个带回来这种木鱼,就是我们生产的。”钱利平回忆。

之后,嵊州工艺美术厂转制解体,钱利平几番折腾,承包过农机厂、卖过摩托车配件等,却没有一样做成功,反而欠下了数千元债务。他冷静下来,反思自己,或许熟悉的才是可靠的。

他决心重操手艺。当时,他在离村子较远的地方发现了一棵树径七八十厘米的枫树,与家人商议之后,借钱把这棵树买回家,开始制作木鱼。制作木鱼需要好多道工序,但他已经没有多余的钱请别的工匠师傅了。好在兄弟姐妹个个都是手艺人,于是整个家族行动起来,包括父母在内,都加入制作队伍,每天早上6点开工,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

举全家之力花费近5个月时间后,钱利平终于赶在5月1日前将1万只大小为6~8厘米的小木鱼送到杭州灵隐寺。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仅仅5月1日这一天,1万只木鱼就销售一空,钱利平很快接到了灵隐寺方面的电报“速发木鱼1万只”。于是,全家再次总动员,3个月后又发货一批木鱼。不到一年的时间,靠这个小木鱼,钱利平还清了数年里欠下的债务,也看到了生产木鱼致富的可行性。之后,他成立嵊州市吉祥工艺有限公司,并从此与木鱼制作结缘几十年。

几十年过去了,在钱利平的带动下,嵊州做木鱼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在钱利平的木鱼厂里学习技术后自立门户,嵊州木鱼由此开枝散叶。目前嵊州专业生产木鱼的企业有5家,占据整个亚洲市场80%的份额。

2018年,钱利平成为嵊州木鱼制作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一段木头变成木鱼需10余道工序

在嵊州市吉祥工艺有限公司的展厅内,摆放着很多大木鱼,每一个都雕刻都精美,配着红色丝质团垫的圆凳架,木鱼的质地各不相同,表面纹路精美而繁复。在展厅的尽头,一个高大的木鱼格外引人注目。钱利平告诉记者,这个木鱼直径1.3米,要制作这样大的一个木鱼,至少需要五年时间。说着,他双手拿起木鱼锤轻轻敲打,木鱼的声音洪亮而悠扬。

从一段毫不起眼的木头变成一件精美的法器,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钱利平说,木鱼制作是一种独特的技艺,更是一种文化。

整个过程,可分为取材、镂空、雕刻、打磨、油漆、阴干、调音等1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必须坚守匠心。

钱利平说,从选材开始,就大有讲究,最好选用来自非洲的柚木,同时木头要有刚性,有韧性,切割去心、去白皮、去裂缝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序。记者看到,在一旁空地上,几名工人正在操作机器切割木头,经过切割的木头就像是一个棱角分明的编钟。

材料准备好后,紧接着就是用仿形机初步打制毛坯,而在以前,这一道工序全靠斧子和凿子完成。之后进行的是破口镂空,由于木鱼制作过程中始终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所以镂空比较困难,也是考验木鱼师傅技术和经验的一道关。有了“骨架”的木鱼,就会被送去“美容”,即用凿子细刻纹理。

雕刻环节最需要耐心,据介绍,雕刻的内容一般是龙和鱼,双龙戏珠较为常见。每一家木鱼厂都有专职的雕刻匠,他们经过数年的历练,雕刻技艺早已烂熟于胸。钱利平说,嵊州的木雕技艺在全国也占有一席之地,这让嵊州木鱼的艺术价值大大地提升。

雕刻完成后,木鱼会被送进烘房烘干,再放至没有阳光且不通风的地方静置,阴干时间因木鱼大小不等,小的几个月,大的几年,最长的需要5年,甚至更长。如果阴干不过关,便会影响木鱼的质量,容易裂开,也会影响音质。

木鱼制作流程最后一关是调音。一般的乐器调音用双手就可以了,但给木鱼调音要用凿子。钱利平说,每一个木鱼声音的品质都有些许不同,声音不够洪亮,或是过于清脆没有回响,都需要返工,通过控制木鱼内壁的厚薄来调音。调音环节需要丰富的经验,每一凿子下去都是“定音”,不可能“撤销”重来。

“认真调整完一只木鱼的声音,会很有成就感。”钱利平笑着说,自己也是在长年累月的工作中,渐渐对木鱼产生了无法割舍的深厚感情。

正是因为木鱼工匠坚守匠心底色,才让嵊州木鱼的声誉日隆。2013年1月,“嵊州木鱼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2月入选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塑料鱼、橡胶锤等颠覆性创新

木鱼是一种传统工艺品,它历经千余年的传承,无论是原料还是制作方式,早就留下深深的传统印迹。不过,嵊州木鱼并不一味守旧,这些年来在钱利平的带领下,不断创新发展。

顾名思义,木鱼是用木头制作的,但记者发现也有用塑料做的木鱼,主要是一些小木鱼。

钱利平说,以塑代木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尝试的。那时木材紧俏,他想可能有一天木头资源会慢慢枯竭,如果有其他材料替代木头,不仅可以节省木头资源,也让木鱼业出现新气象。于是,他开始研究用塑料制作木鱼。“当然,大木鱼还无法用塑料代替。”钱利平说。

敲打木鱼的木鱼锤,一直以来也是用木头做的,但现在大都改成橡胶,敲打时的声音更加“适耳”。

钱利平说,这次颠覆传统的创新富有戏剧性。

数年前,普陀山一位僧人委托钱利平修复大殿上的木鱼。因为敲击次数太多,木鱼锤与木鱼接触部位已经被敲破。钱利平拿回嵊州,一开始用修补的办法,但修好后,总感觉声音太硬。其间僧人数次催促,他只得以各种理由搪塞。钱利平苦思冥想修理对策,木鱼与木鱼锤都是用木头制作,极容易使木鱼受损,能否使用柔软一些的材料来代替木鱼锤?他想到把木头锤改成橡胶锤,果然,声音不那么硬了,之后他又多次试验改进,一个合适的木鱼锤成型了。

“刚开始,这一创新令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因为改进后,木鱼的使用年限更长、敲击音质更好,很快被市场接受。”钱利平颇为得意地说。

其实,他的创新远不止这一点。考虑到木鱼越大,木鱼锤也越重,敲击就越费力,他又创新地为木鱼锤增加了一个弹簧装置,使得敲击更为省力。

钱利平最为自豪的是,镂空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破口镂空,这是木鱼制作一个关键环节,传统的镂空是用凿子一凿一凿地凿开来,费时且累人。钱利平一直在琢磨,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镂空效率,他想了许多招数,但都没有成功。一次,他看到有人用水泥浇地时使用振捣机,在插振捣机振动中他若有所思:木鱼镂空是不是也可以使用振捣机?回到厂里后,他找来一台振捣机,接上镂空用的凿子,接通电源后,凿子开始振动起来,轻松地把木头肚子里多余的料镂下来。后来,他经过多次改进,终于发明了镂空机。“目前镂空机被广泛应用于木鱼生产中,镂空效率至少提高10倍。”钱利平说。

与木鱼有关的创新发明还有不少。比如,为了让厚度不同的木头干燥时均匀,钱利平特地跑到南京林业大学,请教一位姓顾的干燥技术专家。后来该专家专门建立了一个研究课题——半成品不等厚烘干处理。几经尝试,不等厚烘干技术取得成功,应用于木鱼后,开裂现象大大减少。

木本无华,是匠人用心赋予它新的生命。几十年与木鱼制作打交道,钱利平和同行们一直不断研究、创新木鱼的制作工艺,不仅在材质、外观上实现一次次的突破,更将制作技艺进一步提升,引领整个木鱼市场前行。

不过,嵊州木鱼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背后,一直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后继乏人,木鱼制作技艺的传承受到了挑战。

嵊州市博济木雕厂负责人茹建军告诉记者,他们厂专业从事木鱼制作的有10人,但年纪偏大,今年42岁的他是最年轻的一个。据了解,这是嵊州木鱼企业面临的共同困境,从业者几乎都在50岁以上。

其实,木鱼制作工人工资收入高于一般行业,但做木鱼与其他行业不一样,必须有一颗静心,耐得住寂寞。

“一般的行业,学一两年便能掌握技能,甚至可以独立门户,木鱼不行,要深入掌握技艺的精髓,何止几年。”茹建军说,这些年,他陆续招过20多名年轻学徒,多数因受不了枯燥而半途退出,现在他已没有信心再招学徒了。

钱利平说,今后他将会花更多的精力在木鱼技艺的传承上。只有让更多的人认识木鱼,对木鱼感兴趣,这项技艺才有被传承下去、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的可能。

信息来源:绍兴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