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

发布日期:2020-06-1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字号:[ ]
分享:


前不久,绍兴市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76名新成员加入了绍兴市级非遗传承人队伍。

记者梳理名单发现,该批非遗传承人以中青年为主,其中不乏80后。

近几年,活跃在绍兴非遗圈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为非遗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坚守宝贵传统技艺的同时,也让非遗更加贴近当下生活。

80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逐渐增多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偏大,全国各地在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中,都面临这一现况。和普通的传承人相比,非遗传承人不但要掌握优秀的非遗技艺,同时还要从事该技艺实践超过一定的年限。这是否意味着,30多岁的年轻人不可能成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可喜的变化正在发生:由各级政府牵头组织的非遗进校园、非遗传习班等,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学习非遗项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越来越多年轻人意识到非遗作为文化资源的价值,纷纷做起文创研发……非遗正在“年轻化”。

记者发现,绍兴市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类型。

该批非遗传承人以中青年为主。在传统美术方面,剪纸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黄流芳、骨木镶嵌项目的楼炯、嵊州根雕项目的吕洋明;在传统戏剧方面,越剧项目的倪锦锦;在传统技艺方面,越窑青瓷烧制技艺项目的顾少波,都是80后。这些80后,都在为保护与传承非遗践行着自己的使命。

顾少波

出生于1988年的顾少波是绍兴市级非遗传承人中最年轻的一位。上虞是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出生于此的顾少波儿时玩具之一就是古窑址上的碎瓷片。2010年,顾少波放弃五星级酒店的厨师工作,在家乡开办“顾氏越窑青瓷研究所”,创业之初,他就定位于“新越窑”,不能只满足于仿制博物馆里的东西,而是要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加入新元素。

倪锦锦

在嵊州市越剧团,倪锦锦是该团的“台柱”之一,她先后担纲主演了《大漠骊歌》《昭君出塞》《追鱼》《五女拜寿》《王羲之》《谢瑶环》《孟丽君》《袁雪芬》等多个重要剧目,成功塑造了宇文芳、王昭君、鲤鱼精、翠云、郗璇、谢瑶环、孟丽君、袁雪芬等众多鲜活的艺术形象,她常常为越剧的生存发展和改革创新奔走呼吁。

骨木镶嵌看上去与木雕有些接近,但它其实是一种独立的工艺美术。以象牙、黄杨木、红木、花梨木、牛骨、螺钿、铜片、彩石等为原料,在木坯上起槽后嵌花纹,再经雕刻、打磨、髹漆后,天衣无缝地出现在床、几、衣箱、屏风、茶盘等生活日常器物上的这些精美图案,就是已经流传千年的骨木镶嵌艺术所创造的神奇。嵊州人楼炯,是嵊州骨木镶嵌技艺的第五代传人。他一边跟随师傅学习,一边受聘于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做好该校骨木镶嵌课程的特聘教师工作。

新昌梅渚人黄流芳从小就喜欢剪纸,但一开始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爱好而已。直到2006年,在一场剪纸比赛中,黄流芳获得绍兴市第二名、浙江省第三名的好成绩,把剪纸当成一种事业的想法才逐渐在她的心底萌发。2014年9月,黄流芳放弃经营了8年的幼儿园,决定一心一意进行她的剪纸事业。在节假日期间,她忙里偷闲,悉心教小朋友剪纸。

1999年,吕洋明正式拜中国木雕大师郑剑夫为师,一学就是20多年。与大多数80后不同的是,他的人生简历上只有一种工作经历——木雕、根雕制作。十六七岁时他就开始在全国各地奔波,四处收集木材。

实际上,近几年加入绍兴非遗传承人队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绍兴市文化馆非遗传承保护中心主任肖梁说,随着近年来非遗进校园等活动的推广,很多青少年也对非遗项目产生了较大兴趣。从目前的情况看,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还是比较受年轻人喜欢的,相对而言,喜欢民俗、传统舞蹈等的年轻人并不是很多。

事实上,很多资深代表性传承人在培养徒弟时很不容易,他们即使愿意教,有很多年轻人也不愿意学,所以遇到愿意学习非遗技艺且有才气的年轻人很难得,因此,这些年轻徒弟,常常被寄予厚望。有年轻人加入,就证明非遗传承这项工作是一种活态传承,活态传承是非遗传承的根本。

创新呈现让非遗吸引更多年轻人

无论是寻找“接班人”,还是挖掘非遗资源,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是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首要任务。

2019年7月,90后胡飞在手机上随意浏览时,看到绍兴莲花落演员陈祥平在绍兴市文化馆开班的消息,而且是面向无基础的学员,她便动了心。于是,在同龄的朋友玩流行音乐、说唱时,她开始了绍兴莲花落的学习。今年,她又通过观看网络直播课,跟着老师学唱莲花落。

“白牡丹”陈祥平是80后,也是绍兴莲花落传承人胡兆海的弟子,曾获全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新人奖。每周五晚上7点30分,她都会准时出现在抖音直播间里上直播课。自今年2月中旬开播以来,她的每场直播观看量可达10余万人次。

陈祥平还腾出家里一个房间作为临时工作室,摆好支架,打开面光灯、放好话筒,房间就成了一个直播教室。在直播间里,大家以莲花落会友,粉丝们在屏幕上打出问题,陈祥平也可以当场解答。上课时,陈祥平鼓励大家分享各自学唱绍兴莲花落的音频,自己则收听并点评。

除了直播教学,她还发布了许多精心摄制的绍兴莲花落短视频,利用新媒体提高莲花落的受众面,并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渠道,让莲花落学员学习更接地气。在陈祥平的“粉丝团”中,有不少年轻人。他们在线上建起学习交流群,探讨演唱和表演的技巧,还会主动邀请亲朋好友来捧场。登录网络直播平台后,陈祥平已经在线“挖”到了10余位“潜力学员”,并邀请他们加入传习班进修。这些学员的年龄从18岁到45岁不等,来自各行各业,但经过陈祥平的培训后,他们都可以具备基本的舞台表演能力。

赵刚

绍兴赵家铜雕的第四代传人、绍兴市80后工艺美术大师赵刚是典型的“非遗二代”,他的父亲是铜雕大师赵秀林。他在淘宝以及抖音等平台上进行直播和拍摄小视频等,全方位展示铜雕艺术精品,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在他眼里,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纹饰相结合,创造出更受年轻人喜爱的铜制品,再利用互联网的技术,这门非遗艺术会越来越时尚。

“非遗传承中,创新才是最关键的。”顾少波认为,要做出新鲜的东西吸引人们的关注,人们关注产品的同时,也了解了产品背后的文化。他倡导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加入新元素。比如,用传统原料结合现代造型,或者将越窑和其他窑口的元素相结合,“我们做一个碗,外面的颜色是青色,碗内颜色可以是白的,要是花瓶就可以用渐变色……这些都属于创新”。

有一年“七夕”前夕,顾少波开发了一套以情人节为主题的瓷器,两组碗筷,筷架呈鸳鸯状,小小两只并排而坐。“古代器具常会借用动物形象,鸳鸯和羊都是比较常见的摆饰形象,我将它们缩小可以作成筷架、文具等,寓意好,也很受年轻人的欢迎。”

顾少波依托顾氏越窑青瓷研究所和各大院校建立实践基地,受聘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教授学生制瓷技艺,并在上虞的多所中小学开设越窑青瓷课程,培育传承新人。

在顾少波看来,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在当今社会的实用性较弱,很容易与社会脱节,也很难进入年轻人的视野。但非遗想要传承下去,离不开年轻人市场。想要拉近非遗与年轻人的距离,就必须想办法融入现代社会,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在绍兴市文化馆非遗传承保护中心主任肖梁看来,吸引更多年轻人,结合他们的需求,为非遗传播注入新思维、新活力显得尤为必要。想要进入年轻人的生活空间,非遗文化必须以全新的、更具亲和力的姿态,融入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接轨年轻人的方方面面。

非遗源于生活,应运于生活,只有在市场中流通才能“活”得滋润。“但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一些问题。”一位非遗工作者告诉记者,非遗在旅游市场中的价值逐渐凸显,许多年轻人嗅觉灵敏,粗浅学习后便开始做起非遗的“生意”。“非遗可以成为一种创造经济效益的文化资源,但它的首要核心是文化传承,所以,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其中时,坚守传承是从业者的第一要务。”

信息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