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八亩墩,鲜活呈现越文化

发布日期:2020-05-2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字号:[ ]
分享:


  

八亩墩考古挖掘现场(资料图)。

  2020年是“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活动举办30周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

  浙江湖州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园(俗称八亩墩)惜与“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擦肩而过,但是,它从1000多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入围20个全国终评项目,说明一座座土墩大墓本身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这样推介八亩墩:这是首次发现并完整揭露的越国高等级贵族墓园,填补了越国贵族墓园制度研究的空白……

  这是一处春秋晚期越国贵族墓园,距今约2500年,总面积达3.5万平方米。2016年10月~2019年11月,历时3年的考古发掘令这座布局规整、营建考究的墓园终于显露真容。

  1998年,印山越国王陵当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事隔多年,八亩墩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的考古发现,跨越时空,让古越文化再次鲜活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历时三年的考古挖掘

  太湖南岸的浙江安吉,青山为屏,绿水为带。

  安吉县递铺街道古城村,一个古朴的小村庄,这里是安吉古城的所在地。它始建于2500年前的春秋晚期。

  如今,古城的辉煌湮灭在时光中,曾经繁华的郡城,荒草萋萋,古城墙与地面一般高,仅留下昔日大致的轮廓。

  田正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现场考古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安吉古城村附近陆续发现有3个非常集中的墓群:龙山墓群、笔架山墓群、上马山墓群。八亩墩是龙山墓群里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完整墓园。

  田正标带领记者来到现场。八亩墩墓园高耸,像一座“土石金字塔”。主墓居中,外围两重共计31座陪葬墓,两两对应、紧紧环绕,与主墓在朝向、随葬品摆放、墓葬时代、墓外器物坑等方面高度一致。转角方正的隍壕,水波粼粼,将所有这些墓葬围合于内。现场仍有零散几位考古工作人员在午后艳阳下工作。

  从八亩墩墓园的航拍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全貌:整个墓园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60米,南北宽约180米,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彰显着贵族墓乃至王陵的阔大气势。

  龙山墓群最早被发现可上溯至1989年,2013年5月,墓群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在2011年、2014年发生了两次严重的盗墓,特别是2014年的那次,盗墓者甚至使用炸药爆破手段,对八亩墩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才引起了大家警觉。

  在考古界有个共识,对地下文物最好的保护是保护原样,考古发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保护措施。

  因不堪盗扰,龙山墓群到了“不得已”的抢救性发掘的时候。

  201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国家文物局递交抢救性发掘工作的方案申请。2016年3月,发掘方案正式获批,并将其列入“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重点资助项目。2016年10月,八亩墩抢救性考古工作正式开始。发掘工作以“从外到内,完整揭示整个墓园”的方式,兼顾考古发掘和保护利用,整体的覆盖面积达3.5万平方米。30多座明显隆起的小土墩,众星捧月般包围着中心主墓。其中有22座石床墓,也有单纯土坑墓。中心主墓与外围小土墩之间留有一圈空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

  2019年11月,经过历时3年的考古发掘,这座布局规整、营建考究的墓园终于显露真容。

  如今在八亩墩墓园附近,耸立起一座安吉考古保护中心。这是在发掘过程中,将墓园纳入了安吉古城大遗址整体框架内,城、墓结合,互为参照。不断探索考古发掘、保护、展示有机结合的思路和方法——发掘的同时,以政府为主导、民营资本(企业)参与、文物考古研究单位作技术支撑的遗址公园建设创新模式有序推进,保障了墓葬发掘和考古工作的长期开展,全新的合作模式对考古及文物保护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20年4月,八亩墩入围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一座高规格的春秋时期大墓

  随着八亩墩揭开神秘面纱,墓主是谁,引发好奇。

  遗憾的是,2500多年过去了,八亩墩里没有发现棺椁和尸骸,也没有一件器物上有文字信息,墓主身份一时成谜。

  如何判断大墓的主人身份?考古工作者一般根据墓葬的形制和出土器物的特征来识别。

  八亩墩是典型的土墩墓。即,不挖墓坑,平地推土坟,上面封土。据田正标介绍,越文化最具特色的遗存是原始瓷和土墩墓,土墩墓是越族的丧葬习俗。

  主墓位于墓园中心,由夯筑的上、下两层土台及墓上封土构成,整体呈现东西向覆斗状,人工营建部分高度达15米,工程所需土石方量2万多立方米。以规整块石铺砌护坡和石坎,上、下层土台在自然小山基础上分块版筑。其构筑规

  模、用材、用工量是其他低等级墓葬的千余倍之上,且陪葬墓达31座之多。

  主墓,平面呈现甲字形,椁室中部为长条形独木棺。墓道边壁、底部及上部填土中发现木柱、竹篱笆和横撑木,构筑了江南大型土墩墓熟土堆坑和关键技术要求,墓道与箱式木椁之间有草包泥垒成的封门墙,在全国范围尚属首次发现。

  宏伟的墓葬形制,以及细节处的精妙设计,都彰显着主人尊贵的地位,表明八亩墩主墓的墓主完全统治并掌握了一个较大地域范围的权力和财富。

  在周代,《周礼》对墓葬等级有规定,必须严格遵照爵位等级高低而设置。天子的陵墓封土达三丈,随葬九鼎;而诸侯大夫,只能是七鼎或五鼎,陵园隍壕围护。到了春秋时期,礼坏乐崩,列国王族不完全受周礼约束,僭越现象在各大墓葬中时有体现,但一般臣僚也是绝不可能越轨,只能拥有一定高度的爵位、强大权势的人才敢公然违制。

  在中心主墓的北侧,还存在一个长达23米陪葬器物坑。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越墓器物坑,发掘时成套原始瓷器和成排布列的印纹陶器,呈现在世人面前,场面壮观,部分器物内发现动物骨骼和海螺,为研究当时的宴享和葬仪提供了难得的资料。随葬品极为丰富精美,体现了越国最高端的原始瓷烧造工艺和玉石器加工技术,仅主墓就出土陶瓷器225件、玉石器近千件。形态各异的成套原始瓷碗,造型规整、器壁轻薄、釉色莹润。墓主人头端的绿松石冠饰和胸部串饰极为精美,譬如,由绿松石管、珠和玛瑙珠穿缀成发髻,玉笄仍插于髻中,对称的步摇一应俱全。装饰于胸腹部的绿松石管、珠更是难于计数。绿松石珠中有的仅半粒芝麻大小,却每粒均有穿孔,其工艺之高超,令人震撼。

  墓葬的形制和丰富的陪葬物品,无不表明了墓主的尊贵地位。用田正标的话讲,可以确定这是一座高规格的春秋时期越国大墓。

  墓主是勾践的祖父?

  考古发现的迷人之处,在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一切都需要检验,一切皆有可能。

  去年10月,龙山墓园举行墓葬考古发掘成果汇报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初步判定八亩墩墓早于绍兴印山越国王陵,系越国某一位国君或国君夫人。也有专家甚至大胆猜测,会不会是允常父亲、即勾践祖父夫镡的墓。

  八亩墩与绍兴印山越国王陵,两者确有很多相似之处。

  “木客大冢者,勾践父允常冢也。”《越绝书》对印山越国王陵曾有这样的记载。八亩墩虽没有历史文献记载,但是这两座大墓都是典型的土墩墓,周围建起一圈隍壕壕沟,这是百姓死后无法僭越的规制。此外,两者的海拔和垂直落差相差无几。

  从细处比较,安吉八亩墩与绍兴印山越国王陵还是有着很大差别。首先体量相差悬殊,印山的墓坑墓道加起来100米,八亩墩只有20多米。其次是印山的土墩,是整体从下到上一层层堆上去的。八亩墩则是采用“分块版筑”来建筑。

  对考古工作者来说,没有绝对真相的辅佐,任何猜测都将冠之以一个大大的问号。考古专家对这些细微处非常审慎,把八亩墩称为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园,而非王陵(越国自允常始称王)。

  “通常认为墓葬达到一定的级别,会出现一些重要的标志,譬如,玉覆面,代表墓主人身份主配的一套东西;譬如,墓志铭、青铜器上‘某某人之器’。但到目前为止,八亩墩里没有发现玉、墓志铭、青铜器、乐器。”田正标说,尽管目前发掘进入尾声,至今没能锁定墓主是谁。

  答案似乎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

  田正标认为,关于大墓的主人是不是勾践的祖父,其实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八亩墩反映了越国称霸前的礼制葬制葬俗和社会发展的状态。勾践称霸是东周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这离不开之前父亲允常和祖父夫镡统治时期蓄力的那段历史,通过这一座座土墩大墓,跨越时空,鲜活地摆在人们的面前。对于越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而杭嘉湖地区的历史遗迹是连点成线,譬如春申君受封的下菰城、安乐新石器时代至商周遗址、良渚文明为代表的新时期时代考古遗址等,很多遗迹相较于绍兴而言,时间很早,文明也具有一定连贯性。

  八亩墩对面有一座神秘的九亩墩,墓上绿树密布,它的墓葬体制、周边陪葬墓的布局几乎与八亩墩一样。或许,未来考古发掘九亩墩,就能揭开越国早期历史的神秘面纱。


信息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