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茶,越州上

发布日期:2020-04-1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字号:[ ]
分享:


4月19日,谷雨,绍兴将迎来第7个全民饮茶日。

茶圣陆羽在《茶经》里写道:“(茶)浙东以越州上”。茶都,这是历史赋予绍兴的盛名。

从最初的道教“仙药”,到禅茶、茶道的起源地;从饮茶之风的盛行催生了越窑青瓷,到宋代炒青法、明代花茶,以及全叶冲泡法的创制……这些刻画在中国茶史上的里程碑事件,都是绍兴无愧于“茶都”美誉的见证。

历史久

绍兴种茶始于东汉品质优

绍兴茶的历史,源远流长。

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了越地原始茶的存在,也足以让我们有理由说,越地是中国原始茶的源头之一。

1973年,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距今7000年的大量植物叶片的堆积,为越地原始茶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990年,考古学家在跨湖桥遗址中发现了距今8000年的陶釜,釜中有一捆植物枝条,同时还发现了一颗同时代的茶树籽,由此推断中华民族饮茶习俗的诞生、丰富及成熟就在越地。2004年,离河姆渡遗址7公里的田螺山遗址,又发现了茶树根,周边还有明显的人工开挖的浅土坑,并伴随一些碎陶片,这是我国境内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的遗存。2005年,嵊州小黄山遗址大量的出土文物中,多件陶器被认为是古代茶饮具。

茶具 通讯员 陈群耀 摄

关于绍兴茶种植,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东汉。据晋代王浮《神异记》记载,东汉时魏伯阳等已在上虞凤鸣山一带种茶炼丹,饮茶服药,祈求长生。照此算来,绍兴种茶至少已有近两千年的漫长历史。

绍兴茶叶,始于东汉,兴于魏晋南北朝,盛于唐代,旺于宋代,延于元明清,曲折于民国,蒸蒸日上于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唐代,《全唐诗》中有113位唐代诗人为绍兴写下391首茶诗。这些茶诗,对于绍兴茶叶的普及与繁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唐诗热烈称赞越茶的同时,唐代还出了个茶圣陆羽。他写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本茶文化专著。

品质优

绍兴茶历代出名品

绍兴茶的品质,实至名归。

“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当年,陆羽在考察了山南、淮南、浙西、浙东八个产茶区43个州郡的茶事后,对八个产茶区各州郡茶叶品质分别作了排名。明徐次纾也在《茶疏》中评出,绍兴之日铸、天台之雁宕、括苍之大盘、东阳之金华,为浙江所产名茶,与全国最佳之武夷雨前相为伯仲。

事实也证明,绍兴茶叶,代有名声。唐代,“剡溪茶”名闻遐迩。宋代,“日铸雪芽”最负盛名,亦有绍兴城区之卧龙茶、诸暨之石笕岭茶、嵊州之西白山茶、瀑布茶等。元代,嵊州的仙家岗茶成为贡茶。

茶园风光。 记者 黄 霄 摄

明代,诸暨的石笕岭茶列为贡品,上虞的后山茶亦成为闻名全国的名茶。张岱招募安徽的制茶技工,以日铸茶为原料窨制成茉莉花茶,风靡一时。明末清初创制的珠茶,是绍兴茶叶生产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以后茶区经济的发展和出口作出了巨大贡献。

清代,绍兴产的珠茶享誉海内外,因其集散地在绍兴平水,史称平水珠茶。当时绍兴各县名品很多,会稽有兰雪茶;诸暨有石笕茶、东白山茶等;上虞有后山茶、凤鸣山茶等;嵊县有仙家岗、瀑布岭等品。其中,仙家岗茶充贡茶,泉岗辉白是清康熙年间新创名品;王家山、度王山、三透屋附近出茶亦富,味厚质浓,运销亦广。

清末至民国,绍兴茶业江河日下,历史上的大部分名茶已近失传。新中国成立后,绍兴茶业枯木逢春,蒸蒸日上,还出了当代茶圣吴觉农。

上世纪五十年代,绍兴平水绿茶区被列为全省第一批“绿改红”示范区,以绍兴、诸暨、嵊州为主产区的“越红”茶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当时全国产量大、质量最好的红茶品牌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先后恢复生产泉岗辉白、石笕茶、日铸茶等传统名茶,同时创制西施银芽、金钟茶、望海云雾等名茶,又引进龙井茶采制技术,生产舜皇云尖、桂岩雾尖、大佛龙井、越乡龙井等,进入了名茶佳品五彩缤纷时期。

如今,越乡龙井、大佛龙井、绿剑茶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茶”,绿剑、皇帝、大佛、十里坪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以大佛龙井、越乡龙井、平水日铸为代表的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2019年大佛龙井连续十年进入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十强,位列全国第六。

产量大

绍兴茶的产量曾居全国之首

绍兴茶的产量,名列前茅。

据《宋会要·食货志》记载,宋高宗绍兴三

十二年(1162年),绍兴府产茶三十八万五千斤。南宋时绍兴府产茶位居全国之首。宋代,绍兴茶叶不但名品多,而且产量丰,市场交易兴盛,茶叶已成为山区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

宋代绍兴茶市的繁荣兴旺,在嘉泰《会稽志》卷五中也有记载。其时,绍兴府会稽、山阴、嵊县、诸暨、上虞、余姚、萧山、上虞八县合计茶叶批发量为4.652万斤,零售2.67万斤,总计7.322万斤。交易量超过万斤的有会稽、余姚、山阴三县。其中,会稽批发量为2.332万斤、零售920斤,山阴批发量为7700斤、零售6410斤,山阴、会稽两县合计交易量为3.835万斤,占整个绍兴府的52.4%。

对于这一点,陆游多首诗中就有描述。如《山阴道上》有“兰亭步口水如天,茶市纷纷趁雨前”,《鉴湖上作》又云:“兰亭之北是茶市,柯桥以西多橹声”。

新昌县中国茶市交易的繁忙景象。记者 张亮宗 摄

在历代诗人中,陆游是写茶最多的一位。他的一生,留下了300多首茶诗。这个数量,占了他全部存诗的三十分之一。他还以陆羽后人自居,在诗中反复表达要继承陆羽之志成为茶仙的愿望。除了生动描述当时茶市之繁荣,陆游的茶诗中还有许多写到了宋代制茶工艺之改进。如《暮春龟堂即事》云:“蚕房已裹清明种,茶户初收谷雨芽”,《春晴自云门归三山》诗中也有“人卖山茶先谷雨”之句,说的就是南宋制茶已经十分注意青叶的采摘质量。

事实上,宋代绍兴茶的产量大,确实与制茶技术的改进密不可分。北宋时期制茶,仍以蒸青、研碾方法制作压型之途安、饼茶为主,其时之贡茶称为“龙团”“凤饼”“研膏”“蜡面”等。到南宋时,绍兴府会稽县制茶工艺进行改革,率先用炒青法代替蒸青研碾法制茶。

清代,平水珠茶外销独领风骚。清初至民国时期,平水珠茶出口量之巨,居浙江之首。嘉庆、道光年间,平水珠茶外销美国,出口量为全国出口绿茶的四分之三。光绪中期(1883~1894年),输往欧洲之平水珠茶每年达20万担,占全国绿茶出口量20%,为浙江茶叶出口量的一半。

作为商品,绍兴茶承载着东方文明,远涉重洋,直到今天仍在出口。如今的绍兴,依然可以说是世界最大的珠茶加工集散中心、全国重要的绿茶出口地和最大的龙井茶原产地。来自绍兴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茶产业从业总人数43.31万人,茶农24.5万户,茶园面积约57万亩。2019年全市茶叶产量4.25万吨,产值35.58亿元。

器具佳

饮茶之盛催生越窑青瓷

绍兴茶的饮具,千古独绝。

正如英雄配美人,只有好的茶具,才能久留茶的清香与醇味。“碗,越州上。”在《茶经》中,茶圣陆羽不仅盛赞了越州的茶,还为越州的茶碗点赞。他说,“若邢瓷类银,则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邢瓷者,即邢窑所产之茶具。邢窑在今河北省内丘县,它生产的白瓷瓯,在唐代是很流行的茶具。越窑则是在今绍兴一带,因唐时绍兴称越州,故名越窑。唐代中期,越窑所产的青瓷因质地超众而被列入贡瓷。晚唐起,越瓷中的贡品又得了一个千古独绝的名字——秘色瓷。唐代“九州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述的就是秘色瓷的独特风韵。

瓷青而茶色绿,这虽然是从饮茶的角度来议论,却反映了越瓷青色微浅,釉色透明又具幽美感,实属工艺与设计结合的完美佳品。

唐代的越瓷茶碗——越瓯,比饭碗器型要小,器身较浅,器壁成斜形,敝口浅腹,胎质细腻,采色均匀,造型独特。五代乾宁进士徐夤曾盛赞越瓯,诗云:“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我国古代有“烹茶尽具”之说,绍兴是茶的故乡,绍兴人素来讲究烹茶之“五境”,对其中的茶具,格外看重。越窑所产的青瓷茶碗,最能使茶透发香味,汤色明净。越窑的茶具,还绘有各种美妙的绘画,如白鹤飞翔、游龙戏凤、翠鸟舒翼、彩蝶恋花、仕女风情、花卉草木等,诗情画意,尽在其中。唐代颜真卿曾作诗赞赏:“青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宋代范仲淹也留下“碧玉瓯中翠涛起”的名句。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正是越地饮茶之风的盛行催生了越窑青瓷。唐宋时期是茶叶进入社会生活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越茶通过陆羽《茶经》的传播,影响力迅速扩展到大江南北,以茶会友、以茶待客、以茶联络友情的饮茶之风大盛。由此,与茶饮相匹配的茶具茶器的演变,自然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

茶道源

绍兴是茶道的发祥地

茶道的源头,就在绍兴。

东晋高僧支遁,是最早饮茶的僧人。这位倡导“儒、释、道”相结合的高僧,不仅是新昌大佛寺的开山之祖,亦被称为“佛茶之祖”。

在他的生活中,寺必有茶,茶必有禅。通过饮茶,支遁把自己同山水、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寻求精神的开释。他以茶悟道,况味人生,一杯清茗可容天地世间的万物,于是有了“茶禅一味”之说。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他的《茶中杂咏·茶瓯》中写道:“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诗中的“支公”,就是支遁。他结交广泛,逢松风夜月,常常邀请友人品茶论佛。幽幽清辉,习习凉风,三五知己,煮茶喝茶,弥漫着清茶湿润的气息和令人心醉的友情,喝的是茶,论的是佛。这种佛茶之境,与当今人们所追求的茶道,不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

诗僧皎然,亦对越中茶叶魂牵梦萦。他写的流传至今的茶诗共有25首,其中不少就是在剡溪、沃洲山一带写的。皎然不仅喜茶,而且懂茶,居杼山妙喜寺时,与陆羽相识,成为忘年交。有史料表明,陆羽曾在皎然所在的妙喜寺居住了约三年,皎然与陆羽的友谊,对陆羽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没有皎然的帮助,陆羽很难顺利写出举世闻名的《茶经》。

皎然可谓是佛门茶事的集大成者,他最早进行实验茶场、实验茶叶的研究,提倡“以茶代酒”,是以茶为饮之风的积极推广者。同时也是“品茗会”“斗茶赛”“诗茶会”最早的倡导者和组织者,“顾渚茶赛”与“剡溪诗茶会”就是其组织的经典案例。

“茶道”一词最早提出者,也是皎然。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云:“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比日本人使用这一词语早了800余年。而日本人最早开始茶叶种植,则是在唐永贞元年(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到台州、越州、明州学佛回国时,带去了茶叶、茶籽。因此,皎然堪称“茶道”始祖,而绍兴则堪称茶道的发祥地。

此外,明代绍兴奇才徐渭曾手写过一部袖珍茶经《煎茶七类》,其中也讲到了一些品茶的技巧,如品泉、点茗、尝茶等。

功效多

绍兴茶里的养生之道

喝茶的好处,举不胜举。

“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正如日本禅师荣西在《吃茶养生记》中所写的那样,茶能助人止渴,更能养生,满足人们在生理上的需要。茶之药用,始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茶也是推崇备至,称其“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

茶亦能满足人们在情感上的需要。正如周作人在《喝茶》中所说:“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鲁迅在1932年也写过《喝茶》的杂文,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在他的生活消费支出里,占第一位的是香烟,其次就是茶叶。在《鲁迅日记》中,关于茶事的记载多达100多处。

茶还能助人修身养性。“一饮涤昏寐,情来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皎然也在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这样描述茶的功效。

酒可止,茶不能缺。在《试茶》诗中唱出“难从陆羽毁茶论,宁和陶潜止酒诗”的陆游,或许也是因为家乡茶的滋润,活成了86岁的长寿老人:“放翁七十饮千盅,耳目未废头未童。”

“烧茶煮饭”“茶余饭后”“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饮茶已然成为代代相传的一种社会习俗,给人们带来健康与美好的生活。

链接

绍兴市全民饮茶日

绍兴市全民饮茶日开始于2014年,今年已是第7个年头。

2013年12月27日,在绍兴市茶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推动下,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将每年“谷雨”日(4月19日~21日)设为绍兴市全民饮茶日的《关于设立绍兴市全民饮茶日的报告》在绍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获得通过。由此,绍兴市民有了自己的茶的节日。

全民饮茶日的设立,意在进一步倡导茶为国饮的理念,引导广大市民“多喝茶,喝好茶”,增进全民的身心健康,并通过系列活动,进一步普及茶知识、推广茶文化、扩大茶影响、促进茶消费,营造“知茶、爱茶、饮茶”的氛围。


信息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