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绍兴文人笔下的清明

发布日期:2020-04-0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字号:[ ]
分享:


文人的清明心境

作为一个承续了上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不仅有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文化内涵,更蕴含着气清景明、春意盎然、慎终追远之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在这一天,时兴扫墓、踏青、打秋千、放风筝等习俗。

绍兴市陆游研究会会长、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王敏红说,描绘过清明的绍兴文人中,不得不提的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

《临安春雨初霁》是陆游的名作之一:“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在王敏红看来,陆游生于南北两宋之交,成长于偏安一隅的南宋时期,民族矛盾、家庭破碎给他的心灵带来了深深的创伤。陆游一生笔耕不辍,以其强烈的爱国热情表达着壮志未酬的感慨。

陆游写此诗时已经62岁,在家乡山阴赋闲了5年。再次入京,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在一生的宦海沉浮中被消磨殆尽。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软弱黑暗的南宋朝廷,却日渐绝望。淳熙十三年(1186年)春,陆游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王敏红说,清代诗人李慈铭写有《望江南六首》,也尽显清明时节的绍兴风情:“清明忆,老屋傍霞川。十里酒香村店笛,半城花影估人船。水阁枕书眠。清明忆,晴日跨湖桥。堰下田家分翠麦,柳边亭子上红箫。到处好停桡。清明忆,风景最湖塘。新水暖香浮笋市,乱山晴翠落鱼床。斜日酒旗黄。清明忆,小隐在柯山。豆荚湾头携榼度,桃花水口抱琴还。暂伴鹭鸶闲。清明忆,谢墅步头船。翠管银罂杨柳海,画帘团扇丽人天。花压锦帆偏。清明忆,来往鉴湖中。笠影轻衫红杏雨,茶烟小艇绿蘋风。回首恁匆匆。”体现了诗人热爱家乡的心境。

扫墓的不同情景

扫墓虽是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但在南方和北方还是有些差异的,北方人重祭墓,南方人扫墓后多有踏青郊游之举。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越俗扫墓》中写道:“越俗扫墓,男女袨服靓装,画船箫鼓,如杭州人游湖,厚人薄鬼,率以为常。”可以看出,当时前去扫墓的男女均穿着盛装艳服,乘坐装饰华丽的船只,一路上敲锣打鼓,欢呼畅饮,就像杭州人游西湖。人们趁着给先人扫墓的机会,游玩嬉闹,繁华异常。

越文化研究专家裘士雄说,对于清明节,鲁迅和周作人也有不同的描述。

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一书中写道,“如果排除掉感情上的因素,扫墓其实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平时,人们忙于各自的事业,无暇去野外游逛,只有在扫墓的时候才可以聚集在一起出门,这大概也算是‘片刻的优游’了吧。”

周作人在《上坟船》等一些诗文中还详细描写了绍兴扫墓的风俗:“清明前后扫墓时,差不多全家出发,旧时女人外出时颇少,如今既是祭祀,并作春游,当然十分踊跃。扫墓时候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他还记述了扫墓的食事,称他家是墓前供十大碗菜,八荤两素,所谓“十碗头”。

在《山头的花木》中,周作人说,在旧时代里,上坟时节顶高兴的是女人,其次是小孩。清明一到,妇女儿童欢天喜地,穿得漂漂亮亮去上坟,无形中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在《家乡的野菜》一文中提到过一种清明食品——黄花麦糕;还提到了清明的野菜——荠菜和马兰头。晚年的周作人回忆儿时扫墓的情景,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烧鹅吃罢闲无事,绕遍坟头数百狮。”他的《儿童杂事诗》也写道:“灯笼蟹鹞去迢迢,关进书房耐寂寥。盼到清明三月节,上坟船里看姣姣。”

鲁迅则在《药》中融传统清明于小说。他写道:“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鲁迅意不在扫墓,而在于借清明节上坟的凄凉、阴森,进一步揭露国民的愚昧、不觉悟。

北宋理学家、河南洛阳人程颢有诗云:“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总之,讴歌春天、珍爱生命、呵护大自然,才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文化主体,大家可别辜负了春天的大好时光。

4月4日是清明节。在历史上,绍兴有不少文人墨客吟诗作赋,将清明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描绘得淋漓尽致。在这仲春与暮春交替的日子里,我们追寻他们的足迹,感受绍兴文人笔下的清明。

绍兴习俗,清明节要随带酒、菜、饭、香烛、鞭炮,到坟头扫墓,上坟头泥。晚上在家祭祖,办清明酒


信息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