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形势、勇于担当,全力推进全域旅游暨万村千镇百城景区化工作
发布日期:2019-09-2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 字号:[ ]
分享:


顺应形势、勇于担当,全力推进全域旅游暨万村千镇百城景区化工作

全域旅游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在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车俊书记明确指出“把省域建成大景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实施万村景区化,全面建成‘诗画浙江’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自全省全域旅游发展暨万村景区化工作推进以来,我市全域旅游发展也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全域旅游创建成效

(一)发展势头好

2018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1183.92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预计395.10亿元,占全市GDP的7.29%;全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0893.45万人次。柯桥区、新昌县成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并启动了4A级景区城创建;上虞区、诸暨市、嵊州市也开展了第二批和第三批全域旅游创建;全市认定景区村庄450个,其中3A级景区村庄84个。

绍兴兰亭

(二)重视程度高

各区、县(市)党委、政府强力主导、主动作为,一把手亲自主抓全域旅游和景区城建设,形成了部门支持旅游、社会关心旅游、媒体关注旅游的良好氛围,发展全域旅游的认识更加统一,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势头更加强劲。各地把“万村千镇百城景区化”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重大举措来落实。

古纤道

(三)项目推进快

2019年,全市入库在建文旅项目47个,总投资577.77亿元。大禹陵景区提升工程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越剧小镇、杭州湾花田小镇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东方山水二期(酷玩小镇)等一批项目建成试营业。

东方山水二期

二、全域旅游创建意义

发展全域旅游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战略,万村千镇百城景区化则是省委省政府深化落实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和浙江特色。推进全域旅游工作,深入抓好“万千百”工程和旅游景区质量提升,对我市文化旅游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发展全域旅游,是推进经济稳中求进的重大举措

8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明确要求“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需两端发力,不断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可以预期,文化和旅游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全域旅游,恰恰实现是旅游产业品质化、便捷化、共享化发展的总抓手,“万千百”工程有利于扩大文旅投资、促进文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既可以服务城乡统筹,也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柯桥区王坛镇

(二)发展全域旅游,是建设“三大文化旅游带”的重要载体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诗路文化带建设战略,我市将着力抓好浙东大运河、浙东唐诗之路、古越文明“三大文化旅游带”建设。全域旅游是 “三大文化旅游带”建设的有效载体,通过整合三带沿线名镇、名湖、名山、名水、名人、名居、名村、名址,使全市文旅融合成效明显,旅游业态与产品更加丰富,绍兴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明显提升,有利于将“三大文化旅游带”打造成树立国际标杆的文化遗产展示带、践行“两山”理论的生态文明示范带、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旅游精品带。

(三)发展全域旅游,是推动文化和旅游事业全方位发展的重要路径

全域旅游能够从事业和产业的角度,推进旅游业的特色化、品质化、品牌化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行业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的提升。全域旅游通过全空间拓展,可以实现旅游业向城市与农村、虚拟与现实的拓展。全域旅游通过全产业融合,将非遗、演艺、博物馆等文化元素深度转化为旅游产品,与农业采摘、工业制造、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为社会提供广受市民和游客追捧的优质产品供给。全域旅游通过全方位发展,既要对照标准完成规定动作,又要优化创新做好自选动作,实现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全域旅游创建要求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文化和旅游系统圆满完成机构改革,凝心聚力、大干事业的第一年。省文化和旅游厅已经提出具体的工作目标:力争到2022年,全省90个县(市、区)全部开展全域旅游和“万千百”创建,70%的县(市、区)达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80%的乡镇通过A级景区乡镇验收,50%的乡村成为A级景区村庄。我市要切实按照这个目标和要求,总体谋划、精心规划、创新策划,促进旅游产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全力推进“万千百”创建工作,力争率先完成各项创建目标。

(一)谋求一个“全”字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域旅游摒弃了狭隘的产业思维和行业思维,打破了区域界线、行业局限和部门壁垒,需要我们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在“全”字上做好文章。

1.决策上全域思维。全域旅游发展要同党委、政府发展的总体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要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乡村振兴战略和“大花园大湾区大通道大都市区”行动计划、“四条诗路”建设,要围绕市委市政府“念好两业经”“唱好双城记”“打造活力城”等中心工作,找准旅游业自身的定位,发挥旅游业的特色优势,使旅游业能够围绕大局、配合大局,进而真正融入大局。全域旅游要通过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改善旅游公共服务、增加旅游软硬件支撑供给,净化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消费环境供给,将绍兴真正打造成为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镜湖新区

2.空间上全域打造。全域旅游要按照“多规合一”、“双向融合”的要求,将全域旅游高度融入美丽绍兴、美丽县城、美丽乡村以及美丽街区、美丽公路等一系列平台之中,为全域旅游营造一个美丽的系统环境;同时在美丽建设中,高度结合旅游功能、旅游设施、旅游环境、旅游服务以及游客的各种需求,使全域旅游与美丽建设高度融合、浑然一体。要根据绍兴全域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按照“市域一体、三区融合、古城龙头”的发展框架,整合“三山两江一河”沿线旅游资源,加强游线串联,重点打造以古城等为核心的旅游功能集聚区,推进景区城、景区镇和景区村建设。柯桥区、新昌县要积极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其他各区、县(市)要尽快创建成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从而构建全域旅游的平台框架和骨干体系。

绍兴民宿

3.行动上全面提速。当前绍兴旅游“离杭州、宁波等标兵越来越远、距台州、金华等追兵越来越近,与温州、嘉兴等竞争越来越激烈”,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关键阶段。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绍兴旅游,小打小闹,永远不温不火,唯有破釜沉舟,才能破茧成蝶,才有成功的机会。因此,各区、县(市)要切实围绕全域旅游和“万千百”工程的工作要求和工作目标,全力以赴、全情投入、全面提速,对标,按照项目清单化的要求进行量化、细化、明确化,制定具体的“工作路线图”和“时间进度表”,所有任务要逐一分解、指标要逐一细化,分解落实到乡镇和农村,抓早抓快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真正实施到位。

(二)讲求一个“合”字

“合则强,孤则弱”。全域旅游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要求通过市县整合、产业融合、部门配合,将旅游业发展与各个领域的发展视作一个系统进行考虑,尽可能营造双赢、多赢、共赢的新格局。

1.市域上全方位整合。全域旅游要求城市不但是市民的生活和休闲空间,而且也应是游客体验城市特色文化的空间;要求城镇不但是一般的特色产业汇聚地,而且也应是具有特色风情、功能完善的旅游目的地;要求乡村不但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而且应该成为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发展全域旅游,需在全市统领的基础上,结合“三区融合”“嵊新组合”等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市县之间、县镇之间、镇村之间的整合联动,以全域旅游示范区、景区城、景区镇、景区村创建为抓手,以旅游交通有机串联游线为手段,有效调节“三区两市一县”旅游不平衡结构,形成全市“大旅游”格局;通过完善全市旅游一体化管理机制,加强区域之间的协调,塑造全市旅游整体形象,进而达到区域旅游联动开发、资源共享、信息共通、市场共拓,将全域变成“村民的幸福家园、市民的休闲公园、游客的度假乐园”。

▲夜鉴湖

2.产业上多层面融合。全域旅游的打造,文化和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关键在投资,核心在产品,尤其是高质量的文旅大项目和拳头型产品。各地要树立“真项目和好项目”理念,按照“质量为先、融资为要、落地为本”的原则,各区、县(市)要开展旅游特色招商、定点招商,积极引进一批资金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具有战略眼光的投资商(运营商),精心策划、建设一批具有龙头带动力、市场影响力的优质旅游项目。同时要深化落实“领导联系、督查通报、专题会商、专项考核”四项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项目问题,确保项目早完工、早投产、早见效。要大力推进“旅游+”和“+旅游”,加强绍兴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的融合发展,按照城旅、文旅、教旅、体旅、商旅一体的理念,积极推进旅游与工业、农业、商贸、文化、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特别要注重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把绍兴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要素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打造绍兴文旅融合的金名片和文旅融合特色IP。

▲新昌大佛寺

3.部门间高密度配合。全域旅游综合性、组合性的特点,决定了无论是旅游资源与产品的开发,或是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完整,还是旅游服务的经营运行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相关行业、部门的共同参与。如发展乡村旅游,需加强与农业部门的合作;发展工业旅游,需加强与经信部门的合作;发展旅游购物和餐饮,需加强与商务部门的合作;发展康体健身旅游,需加强与体育和卫生部门的合作;发展研学旅游,需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发展生态旅游方面,加强与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的合作;发展旅游交通、自驾车旅游、房车旅游、游船旅游、航空旅游等方面,需加强与交通、航空和水利等部门的合作。旅游部门一定要树立“旅游+”意识,主动寻求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要尽力争取其他部门确立“+旅游”意识,来扶持协助旅游业发展。通过彼此之间的高密度配合,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

(三)力求一个“精”字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文化旅游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各个要素,所以要把“游客至上”理念贯穿于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各方面,为游客提供一个“开心、舒心、安心”的旅游环境。

1.精心优服务。通过完善旅游标准化提升行业管理和服务软环境,完善文化旅游诚信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运行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大力实施“软硬结合,双轮驱动”战略,培育文化旅游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主题酒店和旅游民宿;创新推进文化旅游智库建设,充分利用人才新政,加强文化和旅游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训,大力提升文化旅游经营者、管理者和职业经理人水平,开展“金牌导游”“服务标兵”“岗位先锋”等技能比赛,提高文化旅游队伍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的旅游综合执法机制,运用行政、法律的手段,加大“打黑”“治违”力度,严肃查处“黑社”“黑导”,完善投诉反馈机制,切实改善文化旅游市场环境。加大文明旅游宣传,牢牢守住文化旅游安全底线。

▲书圣故里

2.精细找短板。关注细节和“痛点”,抓住机遇找短板、破难题,通过盘活存量、做强增量,“积小胜为大胜”,扎实推进各项旅游工作。景区是全域旅游最重要的支撑点。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文化和旅游厅的要求,实施景区“五名”工程、“文化润景”工程、“E游全景”工程、“二次消费”工程、“满意100”工程、景区“四化”工程,全力推进旅游景区提质升级。要注重旅游业态的完善,重点发展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特色民宿以及通用航空、时尚酷玩、房车营地、户外骑游等新型业态,创新旅游商品、旅游娱乐、旅游餐饮特色化发展,尤其是要将文化内涵融入到旅游景区和城区、镇区景区化工作中,做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从而引领和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推动绍兴旅游向绍兴生活过渡,促成绍兴游客向绍兴留客转变。要着力解决旅游公共服务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加快建设能满足游客需求、与国际接轨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交通、信息咨询、景点景区等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旅游的配套服务。

▲西小路历史街区

3.精准抓营销。要树立全市旅游营销一盘棋的理念,加快从“区县为主、各自为战”向“全域一体、整体联动”转变,加快从“卖景点、卖景区、卖产品、卖游线” 向“卖城市、卖环境、卖服务、卖特色”转变。要根据旅游市场变化趋向和游客需求导向,对传统特色产品进行再包装、深挖掘,对新兴产品重研发、强开拓,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要推进“互联网+”“智能化+”的运用,建设旅游大数据中心,实现从监测、分析、决策等各个环节的管理,从而开展精准化、市场化、专业化、特色化营销。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主力军作用,优化激励政策、创新营销载体,通过特色营销、节事营销、热点营销等多种策略,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来绍兴旅游观光、休闲度假。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