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谢云飞 文/摄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近日,绍兴市社科联组织“社科专家重走唐诗之路”嵊州剡溪之行活动,绍兴文理学院教授、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会副会长俞志慧脱口而出一首首吟诵“剡溪”的唐诗。他说,剡溪因其秀美的山水风光,独特的人文底蕴,赢得李白、杜甫等大批唐朝诗人的赞美,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部分,而剡溪边上的嶀(读tū)浦,更是“唐诗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嶀山来头不小
俞志慧介绍,嶀浦,因嶀山而得名。嶀山来头不小。相传,大禹入剡治水,曾在嶀山脚下的清风岭凿山开溪,之后大禹治水功成便在了溪。宋代状元王十朋有诗云:“禹迹始壶口,禹功终了溪。”诗中指出大禹治水始在“壶口”,终在“了溪”。宝庆《会稽志续志》云:“剡溪古谓之了溪。图志谓禹治水至此毕矣。”嶀山自大禹凿山开溪后,自然形成一个大水潭,即为“嶀浦潭”。
魏晋南北朝时,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曾游息、垂钓于此,石壁上留有“嶀浦潭”题刻,还有谢康乐钓台、石床等古迹。《剡录》亦有载:“北有石床,谢灵运所垂钓也。下为剡溪口,水深而清,曰嶀浦。”至唐时,嶀浦成为“浙东唐诗之路”水上的古航道,也是浙东唐诗之路剡溪的起点。
人文古迹众多
笔者看到,嶀浦江边如今塑有高大的谢灵运像,沿江边蜿蜒而上一巨岩,有一千年古寺,史称“济物侯”庙,俗称“嶀浦大王庙”,背后还有一个传说,五代梁朝初年,睦州青溪(淳安县)人陈郭,任仙居县令四年,期满返杭州述职。乘马车经台州驶入剡县,当晚就宿于县驿站。陈县令知百姓疾苦,不愿兴师动众。次日,他扮成商人模样,雇了小船改水路悄悄沿剡溪而下。船到嶀浦潭边,船夫点起香烛,摆出供品,跪拜起来。陈县令好生奇怪,原来潭里有条蛟龙,经常兴风作浪,冲毁良田,吞食人畜,百姓深受其害,陈县令听罢,义愤填膺,抽出利剑入水与蛟龙搏斗,周围百姓也纷纷赶来助战,结果恶蛟被杀死,陈县令也沉入潭底献身。当地百姓为纪念这位为民除害的陈县令,于是在嶀浦潭崖顶上建造祠庙,尊称他为“嶀浦大王”,后又被吴越王钱镠敕封为“济物侯”。如今,此古迹为嵊州市文保单位。
在嶀浦,还有李绅笔下的“龙宫寺”。据《民国嵊县志》记载:“在县北四十五里灵芝乡。梁天监二年建,号龙宫院。唐会昌废,咸通十二年重建,浙东观察使李绅少年寓此肄业,有绅所作碑存寺中。元末废,明正统十三年重建,嘉靖间废……”从志书记载可知,李绅年少时曾在此修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题为《悯农》的千古名诗,就出自李绅(772-846年)笔下。据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邹志方考证,李绅一生曾3次到过浙东。分别是在贞元十八年(802年)、元和三年(808年)和大和七年(833年)。李绅出任浙东观察使时,曾修缮过此寺。
如今的嶀浦,已成为嵊州市重要旅游景点之一。近年来,嵊州市对三界镇到清风大桥的航道按四级航道进行了疏浚,目前500吨的货轮可直接通行至清风大桥北端。航道中的三界嶀浦湾,也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引来一拨又一拨慕名“浙东唐诗之路剡溪行”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