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王阳明 | 一城寄圣心

发布日期:2019-07-0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推广交流处 字号:[ ]
分享:


得意时,看阳明先生居高自省而静心

失意处,观阳明先生龙场悟道而定心

为商者,学阳明先生正心诚意而安心

从政者,悟阳明先生知行合一而修心

人生多起伏,且看王阳明。


五百余年来,王阳明心学思想如一轮明月始终耀眼于东亚的上空。穿过历史的重重帷幕,他着一袭青衫,携一袖清风向我们走来,源远流长,冠绝古今。


图/谁最中国


人文荟萃的绍兴城与王阳明一生血脉相融,承载着王阳明一生的成就与传奇。那些曾经见证了荣辱兴衰的座座古迹,在烟火飘渺中,隔着百年岁月,静静散落在绍兴城的每个角落里,似乎在默默诉说着它们的故事。


迁居越城


古语有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王阳明十岁时随其父从绍兴府余姚县迁居至山阴县光相坊。而他父亲迁居的原因,乃是常思山阴山水佳丽,又为先世故居。



绍兴,四面环水,内河纵横交错,素有“水乡泽国”之美誉。风光旖旎的环城河、烟波浩渺的鉴湖、诗情婉约的若耶溪,浩浩汤汤的曹娥江……绍兴建城2500余年,历史文化一脉相承,文治武功,经济繁荣,名士云集。


正是这毓秀钟灵的古越之城,孕育出了这样一位哲学圣贤。而江南文化与魏晋风骨在这里的交融并汇,也使得后来的阳明心学彰显出绍兴特质。


修心阳明洞天

青年时期的王阳明认为人生第一等事不是登第做官,而是做圣贤之人,因此除了读书学做圣贤,王阳明更是时常游历山水。王阳明在绍兴的踪迹遍布大街小巷、山山水水,其中,阳明洞天就是其中留存的一个重要遗迹。


相传,阳明洞天由大禹藏金简玉字之书的禹穴演化而来,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洞天。这里群山环抱,风光迤逦,远望诸山,清风徐来,气象不凡,天地交隔,成洞天之势。


王阳明早年在此养生、讲学、修炼,阳明心学也在这里发端。“阳明心学静入于阳明洞,得悟于龙场,大彻于平宁王之乱”,可以说,阳明洞修炼对阳明心学的形成影响深远。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之大成,同时又突破了程朱理学的窠臼,带来了致良知、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等思想新风。


图/图说绍兴@心心相印


寄言稽山书院

稽山书院是宋代书院,由范仲淹于州治创建。明正德间(1506~1521),山阴知县张焕移建故址之西。嘉靖三年(1524)知府南大吉及山阴县令吴瀛拓书院,增建“明德堂”、“尊经阁”。



稽山书院最盛时期为王阳明晚年归隐讲学的六年。王阳明于此阐述“致良知”之学,并撰《稽山书院尊经阁记》,弟子云集影从。稽山书院是心学爱好者心灵的圣地,在历史上无数心学膜拜将这里视为悟道的捷径,也是无数王阳明的后继者传承阳明文化的地方。


安居新建伯府

新建伯府,绍兴民间多称伯府,是王阳明晚年在绍兴的住宅。据史料记载,伯府第建筑十分讲究,绍兴民间有“吕府十三厅,不如伯府一个厅”之说。只不过伯府被大火焚毁后,其景象也只能凭由后人想象了。


尽管故居无存,但石门框、观象台、碧霞池、伯府大埠头等这些残存的遗迹仍然透露着历史的痕迹,仿佛看得到当年圣人先贤们诗酒唱和的盛况。


 ▲观象台


▲碧霞池


归葬山阴洪溪

自从成化辛丑年(1481年)迁居绍兴府城以后,王阳明一家便视山阴为自己的家乡。王阳明父亲王华和儿子王正亿的墓均在山阴境内。嘉靖七年,王阳明去世后,也归葬于山阴洪溪。从此,阳明墓成为人们拜祭阳明先生、传承阳明心学的重要场所。



图/去哪儿网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岁月流转,物换星移。如今,先贤已逝,圣心犹在。百年来,阳明心学仍在激荡着后人的心灵。只要你翻开绍兴历史的这一页,他便会穿越历史的重重帷幕向你走来,着一袭青衫,携一袖清风......


信息来源:推广交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