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旅游:让文化自己说话
发布日期:2019-05-1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 字号:[ ]
分享:


受访人:何俊杰(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绍兴市文广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

在中国城市发展中,有一座城市2500年文脉不断、生生不息:从先秦大禹治水到魏晋的兰亭雅集,从唐诗之路到阳明心学,从南宋陆游沈园到近代的鲁迅故居,千百年来这里人杰地灵,融通古今。

公元1130年,宋高宗赵构先生定都临安(杭州),创建绍兴元年,但他念念不忘越地这方风水宝地,把其年号赐予了这里,升越州为绍兴府。作为陪都,绍兴从此开启了新一轮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由皇帝给城市取名的只有两座,其中一座便是是绍兴。

“绍兴”的寓意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2019年将成为旅游业的重大分水岭,文旅融合带来的是一场新内容革命。旅行中最重要的不再是景点,而是文旅融合带来的心灵体验,它将深度结合目的地人文特色,让“文化自己说话”。

“绍兴旅游的灵魂是‘山水背后的共生共融与文化获得感’,将以‘跨界融合’的全新思路来定位‘绍兴文旅的共融发展’,朝着全新的‘文化获得感和文化附加值’整装出发。” 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何俊杰在接受快报专访时说道。

都市快报:如何看待绍兴旅游的“前世”和“今生”?

何俊杰:早在1982年,绍兴就被评为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8年,绍兴被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如今,现代旅游方式已发生变化,绍兴将把历史文化传统与当代时尚结合,产生新的内容和方式,将人的体验享受转变成人的精神获得。绍兴旅游非常适合在年轻群体中用文化符号滋润和粘合。

当前绍兴文旅有三大目标:重塑城市文化体系;做旅游目的地城市;打造文化旅游融合样板地。

都市快报:绍兴旅游如何让“文化自己说话”,如何利用跨界融合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何俊杰:要做到前面三大目标,绍兴有自己独特的平台支撑,即四个大文化lP:

一、打造古城文化IP。2019年1月,《绍兴古城保护和利用条例》正式实施,古城文商旅总体规划也呼之欲出。随着高层级的古城保护利用总规的公布和古城功能疏解、文商旅布局的展开,古城的价值将日益彰显。

二、打造兰亭文化IP。今年三月初三举办的第35届兰亭书法节,将以“书写中国”等大型创意全新亮相,通过书法为载体,让书法节成为人人喜欢的节日。同时也计划将有38年历史的兰亭书会激活,做好传统转化文章。

三、打造大运河文化IP。中央刚就大运河规划出台文件,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是南北交融的重要承载,而山阴水道、浙东运河则是中国大运河的起源与重要组成部分。浙东运河全长200公里,横贯绍兴101公里,这是一条流动的文脉。

四、打造唐诗之路IP。“风从大唐来”,全唐诗有2200位诗人,其中的449位来过绍兴,写过绍兴,这是一个奇迹。唐诗之路横跨绍兴六个县市区,我们将把这六个县市区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项目落地和推广,吸引更多年轻人来体验。

另外,绍兴旅游还将通过与文学的结合,培育一批IP。如今年是鲁迅先生《孔乙己》发表100周年,也是中国新文学诞生100年。我们会联合咸亨酒店等市场主体,做深化创新文章,同时也启示商业如何利用文学作品做百年老店。

都市快报: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做好农村经济工作至关重要。中国过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乡土文化,故而,振兴乡村显得尤为重要。绍兴在乡村建设方面有哪些示范性的案例?

何俊杰:绍兴山清水秀,大量乡村自然和人文资源有待串珠成链,整合转化。最近一个案例在新昌县东茗乡石门坎村,原本不为人知的小村落,由于艺术家的创意和实践,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静默的石门坎也成为了“网红”景点。其实,历史上的摩崖刻石、洞窟造像大都也是民间推动的,这些成为了永恒的艺术,为后人传承了文脉、创造了财富,而同期的其他东西都随时间流淌消亡了。这就是艺术作品的魅力和意义!新昌东茗乡,一首《归去来兮辞》,无疑为我们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发挥艺术家作用,实践文旅相融提供了启示和样本。

都市快报:这几年故宫文化特别火,今年的元宵节灯展更是吸引了全国无数人的眼光,绍兴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接下来在这方面会有所作为吗?

何俊杰:故宫的创意和成就太刺激我们了,绍兴有条件、有信心、也有决心激活博物馆。我们将在今年的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全面倡导“爱上博物馆”,以国有博物馆振兴牵引和激活民间博物馆,让民间博物馆大量植入古城,传承文脉。到时,十大系列活动将有序展开,比如文物鉴赏、文物交易、文创开发、博物馆讲座等等,另外我们还会将民间博物馆和国有博物馆相互串联,转化为旅游游线。

与此同时,今年绍兴将在非遗活化和转化方面做尝试,元宵节故宫亮灯吸引全世界目光,如果明年绍兴点亮古城,相信也会同样吸引八方来客。

绍兴2500年城址未变,生生不息,这是绍兴独特魅力所在。我们加入现代元素,创造现代文化事件,用民俗、年俗激活它,这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故宫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未来我们要做的事情。

都市快报:阳明心学是绍兴的“文化符号”,从阳明先生的名字起源,故居遗存、心学完善和最终归宿,绍兴是阳明思想的首善之地。绍兴如何深度挖掘这些资源,让游客来绍兴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找到情感共鸣?

何俊杰:阳明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良方,是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钥匙。阳明心学是当代人非常需要的精神寄托。目前全国各地形成“阳明热”,绍兴作为阳明文化的首善之地,必须走在前列。

最近我们在阳明故里碧霞池,考古发掘出“天泉证道”文物证据,为当年王阳明学术成就从“洞天参修”、“龙场悟道”、“稽山讲学”,到最后的“天泉证道”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作为阳明文化的承载地,绍兴必须做好这篇文章。

阳明遗存遗址遍及全国13个地方,绍兴以联合融通的理念做活动,找载体。今年我们也将在古城核心区投入40亿元以上的资金保护修缮和打造阳明故居,做好活化利用。绍兴做这件事情,不仅为旅游和资源转化而做,更是为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而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必须有文化担当和历史使命。

都市快报:绍兴有五大历史片区,比如仓桥直街历史街区曾荣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成为“老街+古巷+”的典范,这方面走在浙江省的前列,绍兴在古城遗产和城市新区发展有什么样值得借鉴的地方?

何俊杰:有一种说法,讲绍兴历史遗存众多,二十四史中的印记都能在绍兴的地上地下找到关联。随着今年一月《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正式实施,我们将通过法律,约束和规范古城建设、项目实施、社区管理。

目前绍兴古城内还有近12万人口,我们将逐步通过疏解古城城市功能,优化古城人口结构,把古城中的机关、事业单位及大型公共机构进行有序搬迁,把古城“让”出来,植入文化和旅游内容,让古城“活”起来,这就是文化、文物的活化利用。

绍兴曾经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中做过样板,在融合创新的新时代,我们力争创建样板城市,最大程度发挥这座古城价值。

(原载于《都市快报》2019年02月27日 B07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